作者: 谢建华
在当前全球化放缓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两国不同的经济转型策略,还体现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构与产业链的韧性重构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寻找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多维视角下的结构性矛盾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处于重构期。在这一过程中,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关于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的制度性博弈。美国倡导的“友岸外包”政策与中国主张的“制度型开放”形成了显著的范式冲突。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全球价值链正以每年3.4%的速度区域化重组,这对占全球贸易额18.6%的中美贸易构成了系统性冲击。
与此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窗口期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美国对华技术投资审查同比激增200%(美中关系委员会2023年报告),而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60万亿。因此,双方在技术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已进入深水区,变得更加复杂。
在产业链韧性重构的关键期,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指出,全球企业将供应链安全的权重提升至成本要素之上,这导致中美在一些战略领域(如稀土和生物制造)之间的“脱钩度”已超过23%。然而,光伏组件和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仍保持56%的互补性,显示出合作的潜力。
二、解构矛盾的新范式
要破解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构建“竞争性相互依存”框架显得尤为重要。推动数字贸易特区的建设,是否可以在上海自贸区和洛杉矶港试点“数据安全港”,可以在特定领域实现数据的跨境流动。此外,建立技术防火墙机制,通过制定AI研发的“红黄蓝清单”,可以有效区分基础研究合作与核心算法保护领域。
重构利益捆绑的新模式同样关键。我们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设立200亿美元的联合科研基金,联合技术攻关,促进双方在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此外,推动建立第三方市场开发联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智能电网和数字医疗等民生项目,亦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
在创新规则的对接路径上,达成互认型技术标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和生物医药审批等领域,实现标准的互认,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未来可以探索的动态关税调节机制,即基于碳排放强度设置浮动关税系数,从而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可落地的解决方案矩阵
为应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挑战,可以制定一系列可落地的解决方案。短期内(1-2年),建议建立“供应链韧性对话机制”,共同监控217项关键产品的库存系数。同时,启动“绿色通行证”计划,互相承认新能源产品的碳足迹认证,并设立200亿美元的跨境结算过渡基金,以应对SWIFT系统的不确定性。
中期重构(3-5年)方面,双方可以共同建设“太平洋数字走廊”,在隐私计算和6G频谱分配等领域制定共同规则。此外,成立“先进制造创新联合体”,开放G20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共享研发平台,亦是促进技术合作的重要举措。同时,试点“产业补偿贸易”,以中国的基础设施能力置换美国的生物医药技术转让,达到双赢的效果。
长期来看(5年以上),需建立“跨太平洋数字经济协定”(TPDEA),涵盖数字税和AI伦理等前沿议题,以推动更高层次的合作。创设“全球供应链韧性指数”,将12000家跨国企业纳入监测体系,以提升透明度和安全性。而推动WTO改革,设立“发展技术委员会”,有助于规范技术援助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平衡。
四、战略机遇把握的七大突破方向
在这一系列战略布局中,以下七个方向的合作值得关注:新能源联合储备,通过共建锂、钴等战略资源储备库来对冲供应链风险;农业科技合作,在基因编辑和垂直农场等领域共享专利池;银发经济创新,联合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并制定银发产业标准;太空经济协作,建立近地轨道开发联合工作组;数字货币桥梁,试点CBDC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知识产权银行,通过建立专利交叉授权的时间银行机制,促进创新的交流;人才旋转门计划,实施科技人才3年轮岗交流项目,以增强两国间的人才流动与合作。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双方需在方方面面超越传统的零和思维,创建基于互信和互利的新合作模式。中国已意识到对美国出口的风险,正在积极推动从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经济转型,这不仅提升了国内消费的贡献率,也为中美贸易关系的再平衡提供了契机。
此外,加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不仅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还能为双方创造更多就业与创新的机会。通过倡导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中美在国际机构如世贸组织内进行深入合作,将有助于共同制定并执行公平的贸易规则,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从而稳定全球市场的预期。
展望未来,预期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上半年某个特殊日子有望会晤,将会成为双方有意愿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标志。面对共同的全球挑战,中美应设立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界及社会团体在内的高级别战略合作框架,促进各层面多样化的沟通交流。如此,双方才能在竞争中实现共赢,重新定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在中美经贸关系的“新常态”下,双方需超越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在制度型开放中构建“可控竞争”框架。通过建立多层级的利益捆绑机制和前瞻性的规则对接体系,让当前的战略竞争或将转化为全球经济治理升级的驱动力。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智慧,更需要企业界的深度参与与制度创新的勇气,最终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竞合共生”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