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24岁“跨界”青年曲直:用戏剧在中西之间架起心灵的舞台

LAPost/洛杉矶(2025年5月31日讯)- 在庆祝亚太裔传统文化月之际,2025年度“全美华人30位30岁以下青年精英榜”(AACYF Top 30 Under 30)评选结果于近日在洛杉矶正式揭晓。此次榜单由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与《洛杉矶邮报》(LAPost.us)联合主办,历时三个月,经过初审与多轮访谈评选,最终甄选出涵盖高科技、可持续发展、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杰出青年。

来自北京、现年24岁的曲直,凭借其在跨文化戏剧创作与舞台艺术上的优异表现成功入选。他是一位青年导演、演员、歌手,近年来作品涵盖话剧、舞剧、歌剧、音乐会及大型晚会。无论是在林肯中心登台献唱,还是执导中文歌剧在纽约外百老汇首演,曲直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跨界才华,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曲直在洛杉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Photo by: Richard Ren/LAPost)

近日,正在纽约从事艺术工作的曲直到访洛杉矶,接受了《洛杉矶邮报》的独家专访。


“戏剧,是我表达思考与情感的方式”

我和戏剧相遇得很晚。曲直坦言。他出生于一个音家庭,从小浸 于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与歌之中,少年曾立志成Gigli Di Stefano的男高音。然而本科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求学 ,他选择了社会学与哲学作主修,我想理解个世界运行的方式 ,也想去探索人如何思考。

大学期,他没有放弃歌唱,并被学校的音系破格取加入歌 作室学与歌剧艺术。真正走进戏剧,是因加入了校园的中文 话剧社,在四年里,他参演了十余部作品。我逐到,戏剧不只 是演出,它是我用来探社会问题与人性复性的一个通道。” 

毕业后,他纽约大学(NYU)攻表演艺术管理士,并继续参与 纽约本地的戏剧制作。2023年底,他首次在哥大学以演身份

执导了北京大学戏剧节得主话剧《空心园日记》。自此下定决心,演作人生追求。 

《伤逝》:在歌剧与时代之间对话(以歌剧之名, 同时代对话) 

到目前止最有意目,曲直毫不犹豫地提到了今年二月 纽约外百老Dixon Place上演的中文歌逝》——这 民音施光南先生作曲,迅小的作品,由他担任演、 乐导演与艺术总监,亦是该剧1981世以来的海外首演。 

我的歌剧导演首秀,它见证了我正式作为导职业生涯的开始。曲直说。该剧讲述一对1920年代北京青年冲破封建束 情,却因现实压力最分离的故事。他以充中国美学意境的舞 台布景(三道空的屋檐象征主人公脱离摇摇情) ,打破传统叙事构,引入角色象征迅灵魂,并通平行 空的人物舞台上的言表达重新解构故事。 

迅先生的文本在百年后仍极富社会意。我相信演的职责于内 心深探索故事背后的真相,并把的故事以当下的方式述出 来。我一直追求在三的舞台空造四的体让观众既能看 到、听到,也能感到” 

从“出走”到“回归”——导演哲学的内核 

“‘出走是我大多数作品中持续贯穿的母题。”曲直说。七年前,他只身 赴美,三年前毅然改研究方向,两年前正式走上戏剧道路。从文化背景、学路径、职业选择艺术创作,他始出走。 

在他看来,出走往往源于对现状的不足,而每一次出走也是另一 “进的开始。他在作品中不断探不同社会构中的个体在两面性中实现自我解放。例如在《La Voix Humaine》的尾,女主角拉断电话线走出剧场,既是死亡的象征,也可能是情感解脱的;在《逝》中,女主角子君最迎着一束光走出家庭——既是离开,也是。 

他透露,今年下半年,他的演新作将一步探不同空背景下女性的出走归”。 

从晚会到剧场——艺术叙事的新尝试 

刚刚纽约哈林区世界上最著名的院之一的阿波罗剧院(Apollo Theater)上演的NYU GALA 2025 ——“A Journey to The West”晚会 ,是曲直今年另一个重要目。他担任总导演,将传统晚会用戏剧 构重塑:31目,涵盖音乐、舞蹈、戏剧、动画、影像,串成一 位中国留学生在纽约的故事。 

相比传统式晚会,我希望以故事化方式提升情感连贯性和叙事 深度。同近三百名台前幕后的演和工作人一起合作的宝贵经历 我意GALA这目不是晚会这类艺术形式的革新尝试 也是我在艺术管理和合上的一次探索。” 

建构“不可言说”的剧场意境 

格,曲直自己对“语的反思和突破。他的作品 言的表达打破言壁,如肢体、舞美、声音等。他深受 美学意境概念的影响,希望众在观剧时“不是用大脑处理文字信 息,而是用心感受气氛。 

“语言是有界的,而真正复和深刻的情感,往往藏在言之下。

向世界讲述“中国之美” 

一名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我的使命之一是将中国独特的美、文化与哲学思想融入跨文化的艺术表达中。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 将中文戏剧、中国故事以国化的言呈现给世界舞台。 

迅笔下的“伤里,在纽约冬夜的灯光下,在他构筑的意境”剧场 中,曲直走在路上——言的界,在艺术与社会之,在出走与来之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也为这代留下声音。


文|本报记者 Richard’ Ren
编辑|LAPost.us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