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藏海传》——用奇幻伪装权谋,用评分掩饰失策
撰文 / Richard Ren (Freelancer/Literary Critic/Convener of Los Angeles Expert Film Viewing Group)2025年6月3日
6月3日晚,古装电视剧《藏海传》迎来大结局。回望全剧,可以说,这是一部“类型错位、逻辑崩塌、营销用力过猛”的典型伪权谋剧代表作。尽管剧情试图铺陈一个庞大的复仇与秘宝故事,但在叙事逻辑、节奏把控与类型定位等多个层面均暴露出严重短板。
从主线设定来看,所谓“癸玺调动瘖兵”的核心情节本身极为牵强。一枚能释放致幻药物的神秘玉玺,通过“血激活”制造出失去意识、疯狂杀戮的“瘖兵”——这样的设定在奇幻剧中尚且勉强可立,但若强行嵌套于古装权谋剧框架之内,则显得极为荒诞。该剧最初以“历史细节考究”作为宣传卖点,上线后又转向“复仇权谋”,最终在漏洞百出的剧情推动下沦为“古装偶像奇幻喜剧”,类型认知的混乱,令观众认知不断落空。
剧中复仇主线逻辑薄弱、人物行为动机难以自洽。男主角被设计为全程高光、智商碾压群像,而大量角色(包括皇亲国戚与朝堂大员)却频繁“降智”配合情节推进。导演试图用宏大镜头营造叙事气场,但在缺乏扎实剧本支撑下,反而制造了更强的违和感。就如前期用一整集讲述“满门被屠”、再用一集讲“学成归来”,这类节奏拖沓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当代观众尤其是短视频时代受众对信息密度的需求。
到了第39集,全剧终于“解释”癸玺与瘖兵的秘密,却采用了极为低级的写法:一个死人的书信揭示谜底,且谜底本身仅是“致幻药物”,无论从科学逻辑还是戏剧张力而言都令人失望。这种“圆不回剧情就靠致幻或做梦”套路,正是低水平编剧的典型表现。
而在剧情细节上,诸如“种子发芽开花长在坟头”“硬币唤来王爷惊叹”等桥段,则更加显露其胡编乱造与智商侮辱。这些桥段既缺乏最基本的现实逻辑,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奇幻想象力,只能成为笑柄。
《藏海传》在IMDb上评分来自中国的参与数据 (网络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藏海传》在IMDb上评分高达9.1分(截至6月3日),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IMDb的评分区域分布早已显示:参与打分的1.5万人中,有1.4万人给出满分,其中9,400人来自中国大陆,越南用户551人,美国用户825人。这种明显失衡的评分结构,暴露出“出口转内销”的营销套路。与早年韩剧在海外塑造口碑再回流的路径不同,《藏海传》的海外好评实际上是“自说自话”的结果。
总结而言,《藏海传》并非一部失败在演技或制作上的作品,它失败在剧本根基、叙事逻辑与类型意识的全面错位。它既不是严肃历史剧,也无法胜任玄幻奇幻剧的想象力要求,更缺乏偶像剧应有的爽感节奏。而那套“自我打分、自我吹捧”的营销策略,也正在逐渐失去观众的耐心与信任。
真正的古装权谋剧,讲究逻辑自洽与角色博弈;真正的高分剧,不需要靠数据包装。《藏海传》最大的失败,是它误判了观众的智商,更误解了剧集创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