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北美上映:打破纪录的排片规模与尴尬的宣发困境
近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在北美正式上映,并以945家影院的排片规模打破近20年来华语片在北美市场的开画排片纪录。这一成绩使《哪吒2》成为继《卧虎藏龙》之后,在北美拥有最大排片规模的华语电影。然而,在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暴露出中国电影在海外宣发上的窘境。
此次《哪吒2》的上映,对于许多身处北美的华人观众而言,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观影机会。在我居住的城市,几乎从未有中国电影在影院上映,但这次竟有三家AMC影院同时排片,每个影院在周末安排了三场左右的放映。然而,当我查阅影院官网的在线购票座位图时,发现上座率普遍不高,大概只有10%左右。可见,即便有破纪录的排片量,也未能有效转化为观影热潮。
有观众反映,影院内甚至没有《哪吒2》的海报。这或许让人遗憾,但从观众的观影行为来看,是否进入影院观看某部电影往往是通过线上信息接收渠道决定的,而不是被影院里的海报所左右。因此,影院内缺乏海报并非导致观影率低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问题在于,《哪吒2》在北美的宣发,与以往的中国电影如出一辙——在当地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电影评论中几乎“隐身”。这样的宣发方式,试图依赖华人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中文社交平台的“自来水”宣传,显然无法触及更广泛的主流观众群体。
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北美上映已经获超累积票房近1200万美元(据CMC,截止到2月21日),创造近年来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佳开画成绩,但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在亚洲电影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华语片与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的作品仍存在显著差距。印度电影凭借庞大的海外粉丝基础和全球化的发行策略频频取得国际票房佳绩,而日本动画如吉卜力工作室、新海诚等作品也已在全球建立起坚实的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韩国影视作品近年来通过Netflix等全球流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寄生虫》在奥斯卡的大获全胜,以及《鱿鱼游戏》在全球范围内的现象级热度,进一步巩固了韩国影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不仅通过高质量的制作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大量国际观众,还通过精准的海外宣发策略,如国际电影节参展、社交媒体营销和与全球流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迅速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
反观中国电影,国际市场的拓展依旧停滞。归根结底,宣发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往往在预算和策略上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完全没有意愿。没有主流媒体的曝光,没有精准的观众触达,没有扎实的品牌建设,仅凭零散的华人社区宣传,难以在全球市场上形成气候。
此外,宣发过程中的配合度也亟待提升。还记得几年前,一位韩国知名电影演员来到洛杉矶宣传新片,不仅参与了首映礼、电影节以及与韩国社区民众的见面会,更在媒体采访方面展现出极高的配合度。他的团队专门安排了采访场地,为各家媒体提供一对一专访机会。在专访过程中,他的助理及随行团队十余人全程在侧,对于媒体提出的签名、合影等要求毫无阻挠,更不干涉采访内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来自中国的演艺人员及团队在面对当地媒体的采访请求时,往往以各种理由婉拒、或者采访内容限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又如何能够期待当地媒体对相关作品给予更多关注与报道呢?
《哪吒2》的北美上映是一场值得肯定的尝试,但更重要的是,这次“破纪录”背后反映出的海外宣发困境,更需要中国电影人共同思考和突破。如果未来想真正撬动国际票房,单靠排片数量远远不够,如何讲好故事、如何精准宣发触及全球观众,或许是未来破局的关键。
Author: Richard Ren/Film 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