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交流到宋代理学:葛艾儒的跨文化视野与张载思想的国际传播
作者:Richard Ren/Senior freelance writer, film and art critic 2025年3月31日
今天,从微信看到中央电视台驻美记者刘骁骞采访知名电影人Ellen Eliasoph(艾秋兴)的新闻,我不禁想到了她的先生——Ira E. Kasoff(葛艾儒)。
第一次见到他们夫妇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语系教授、美国亚裔文学评论家张敬珏(King-Kok Cheung)家的一次聚会中。由于当天来宾众多,并没有深入交谈。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时参加聚会的一位资深华裔电影人穆晓澄(Woody Mu)曾与艾秋兴在华纳兄弟公司共事十四年,后因工作变动、多年失联后竟在此偶遇重逢。这一幕让我再次感受到,世界虽大,但人际间的联系往往妙不可言。
不久之后,在南加州大学举办的一场APEC主题论坛上,我第二次见到了葛艾儒。当天的主讲嘉宾是华美银行董事长吴建民(Dominic Ng),他于2022年受白宫委任为APEC商贸咨询理事会主席。葛艾儒的出席让我了解到,他的关注点不仅限于商贸领域,而是对亚太事务有着广泛的研究。
又过了一段时间,2023年10月24日,我在洛杉矶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举办的一次聚焦美中经济关系的论坛现场再次遇到葛爱儒。著名经济学家、风险资本家单伟健是那次论坛的主讲嘉宾,葛艾儒担任主持人。此时,我已得知葛艾儒不仅是一位资深的亚洲问题专家,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学者。他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张载思想的英文专著——《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专著封面
张载是对中国思想和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代大儒,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张载哲学的难度较大,歧义也较多。葛艾儒的《张载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人系统研究宋代理学家张载思想的代表作,原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82年,198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爱儒曾于1970年代末期到过北京,专门用一年时间问学于中国哲学泰斗张岱年,每周定期讨论,成果即是这部《张载的思想》。其问世与中国学者姜国柱《张载的哲学思想》(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共同见证了80年代初中、美学者关于张载思想研究的一段佳话。
《张载的思想(1020-1077)》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十一世纪的学术环境,张载的天、地、人观念,张载的圣贤观念,以及张载与二程哲学的关系等,“葛艾儒从精读张载著作入手,选取张载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汇集和梳理张载论述这些概念的所有文字,按照宇宙观、人性论、圣贤观等多个方面,逻辑缜密地逐步呈现和分析,清晰完整地重构了张载的思想体系。书中对张载哲学如何被遮蔽、二程哲学如何一步步胜出等问题也做了解答,还原了张载思想在理学史和思想史的地位。”书后还附录了张载的著作介绍和传记。
(Tue 24 Oct 2023)亚洲协会在洛杉矶举办的聚焦美、中经济关系的论坛。左起:葛艾儒(主持)、Chief Global Economist of Deloitte Ira Kalish(主讲嘉宾)、单伟健(主讲嘉宾)(Photo by: Richard Ren/LAPost)
在那场活动上,我与葛艾儒先生短暂交流,谈到了他对张载的研究。当我提及他的中文名及研究专著时,他显得十分意外,并对我对他著作的评价表示感谢。
朋友今天的采访新闻让我想到了葛艾儒先生,又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张载这位儒学大师的思想,也让我感慨,一位美国学者竟能如此深入地研究中国哲学,并将张载的思想推向国际学术界。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年来被誉为中华精神的经典箴言。
张载的思想成长,与范仲淹的赏识和提携密不可分。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21岁的张载撰写《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书,提出自己的见解。范仲淹慧眼识才,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年轻的儒生,并对其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抱负给予高度评价。范仲淹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闻名,还一直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他认为张载前途无量,劝诫他作为儒生应当潜心研习儒学,而非专注于军事事务,并勉励他深入研读《中庸》,在儒学领域精进修为。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回家后潜心研读《中庸》,但始终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佛学和道家典籍,然而,他发现这些学说虽各具特色,却难以满足自己心中的远大志向。最终,他又回归儒学,在十余年的刻苦钻研中,逐渐领悟到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补充与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张载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石。清代名臣曾国藩曾在《圣哲画像记》中,从中华文明史上的众多伟人中精选出32位,作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其中,曾国藩特别将“周程朱张”并列,分别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和张载。张载的“关学”学派,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四大学派。
然而,在现代社会,张载的影响力似乎已远不及朱熹、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家。令人惊喜的是,葛艾儒先生不仅深入研究张载,还专门撰写了英文著作,让更多国际学者了解张载的哲学思想。他的研究涵盖了张载的宇宙论、伦理学、知识论、政治思想,以及其在经学和宗教领域的影响。这无疑是一种跨文化的思想传播,让宋代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葛艾儒博士是公认的亚洲问题专家。他的职业生涯横跨公、私两界,曾在美国政府长期任职,担任过美国商务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副助理部长。他的工作涵盖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贸易谈判,并为两任美国商务部长提供政策建议。此外,他还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美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等机构工作,拥有丰富的亚太地区实践经验。
葛艾儒博士的学术背景同样深厚。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攻中国和日本历史。他对张载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一种跨文化的学术精神。
由此可见,尽管张载的名字在当代中国社会可能已不常被提及,但他的思想却通过葛艾儒这样的国际学者,得以在全球学术界继续传播。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应当在每天刷短视频的时代,更主动地回溯一下这位宋代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