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在北美正式上映,并以945家影院的排片规模打破近20年来华语片在北美市场的开画排片纪录。这一成绩使《哪吒2》成为继《卧虎藏龙》之后,在北美拥有最大排片规模的华语电影。然而,在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暴露出中国电影在海外宣发上的窘境。 此次《哪吒2》的上映,对于许多身处北美的华人观众而言,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观影机会。在我居住的城市,几乎从未有中国电影在影院上映,但这次竟有三家AMC影院同时排片,每个影院在周末安排了三场左右的放映。然而,当我查阅影院官网的在线购票座位图时,发现上座率普遍不高,大概只有10%左右。可见,即便有破纪录的排片量,也未能有效转化为观影热潮。 有观众反映,影院内甚至没有《哪吒2》的海报。这或许让人遗憾,但从观众的观影行为来看,是否进入影院观看某部电影往往是通过线上信息接收渠道决定的,而不是被影院里的海报所左右。因此,影院内缺乏海报并非导致观影率低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问题在于,《哪吒2》在北美的宣发,与以往的中国电影如出一辙——在当地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电影评论中几乎“隐身”。这样的宣发方式,试图依赖华人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中文社交平台的“自来水”宣传,显然无法触及更广泛的主流观众群体。 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北美上映已经获超累积票房近1200万美元(据CMC,截止到2月21日),创造近年来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佳开画成绩,但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在亚洲电影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华语片与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的作品仍存在显著差距。印度电影凭借庞大的海外粉丝基础和全球化的发行策略频频取得国际票房佳绩,而日本动画如吉卜力工作室、新海诚等作品也已在全球建立起坚实的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韩国影视作品近年来通过Netflix等全球流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寄生虫》在奥斯卡的大获全胜,以及《鱿鱼游戏》在全球范围内的现象级热度,进一步巩固了韩国影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不仅通过高质量的制作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大量国际观众,还通过精准的海外宣发策略,如国际电影节参展、社交媒体营销和与全球流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迅速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